“茶道”二字的出现,以及茶道意境的完整描述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、高僧皎然的《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,诗中的“剡溪”即是新昌一带。这首诗完整地勾画出了茶道的形式、意境与神韵,一饮乃养身,二饮乃养心,三饮达到体道悟道的境界,从茶道之源到饮茶修道、饮茶本道,系统地道出了茶道的真谛,比日本人使用“茶道”一词早了800多年。
虽然皎然最先使用“茶道”提法,但是茶道的形成并不是源于唐朝,而要上溯至魏晋六朝时期。时逢北方战乱,名不见经传的越中、剡溪由于特殊的自然、文化环境使其成为魏晋六朝的文化中心,而在此形成的“魏晋风骨”文化也成为了隋唐文明的源泉。
古越青瓷国之精品,为茶道之良器。茶圣陆羽称,越州的瓷与茶叶都为国之上品。古越大地延续了2000余年的陶瓷文明,历代享有盛誉,这为茶道的产生和发展增添了别样的景致。
魏晋时期,18位高僧在新昌讲经传教,煎茶品茗悟禅,清谈佛玄,探究佛理,开创般若修禅之“佛茶之风”。葛洪、王羲之等也来此炼丹修道,至唐代道观遍布天姥山脉,道人把道家的许多理念、精神与茶文化结合,开创了中国“道茶文化”之气象。诗与茶是唐文化中的两朵奇葩,“唐诗之路”的精华催生“儒学茶道”,400多位诗人先后游学至浙东天姥一带,留下了众多茶诗名篇。
由是,山、水、瓷三位一体共同成就了天姥名茶,儒、释、道融合贯通一起汇成了中华茶道。“文人七件事,琴棋书画诗酒茶”,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或载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