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上对于茶树的定义是:“常绿灌木,开白花。嫩叶经过加工, 即为茶叶,种子可以榨油,茶树材质细密,其木可用于雕刻。”但是茶之所道,却不是这么简单寥寥数笔便能概述的。
唐朝著名学者陆羽在他的《茶经》中开篇即言: 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。”可是细究起来,所谓的“南方”未免有些泛泛茶树最早究竟产于哪里?这个问题在国际学术界曾经众说纷纭。
古时, 中国一度被世界公认为茶树的产地,但在1892年的时候,有的国外学者在印度发现了野生茶树,于是对“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”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。
其实,早在大约公元200年的时候, 中国的儒家经典辞书《尔雅》中就提到了野生大茶树。而现代的资料则表明, 目前我国共有1 0个省区、1 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,其中生长于云南省的一株,树龄己达1700年左右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在云南省内,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。有的地区,野生茶树群落甚至大至数干亩。此外, 又经考证,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变种。由此,茶树的原产地最终有了定论。
确定了中国为茶之本宗无疑后,却还有地域之争。 四川,云南,川东鄂西,江浙等地都说自己是茶的原产地,并纷纷拿出相关的依据。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。近几十年来,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,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,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,得出科学的结论: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。
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,主要在于最早发现,并利用茶这种植物,并把他发展形成我国和东方,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。
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,盖因唐之前没有“茶”这个字,而只有“荼”字的记载。
唐玄宗时期的《开元文字音义》一书,将“荼”字减去一笔,定为单一的“茶”字。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。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、起源于秦汉等说法。
秦朝以前,茶无统一名称,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茶字,其音出自四川方言。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,蜀地方言为“苦荼”,巴地方言为“葭”。
陆羽在《茶经》里写到“其名一日茶,二日槓,三日蘐,四茗,五日薜。”
荼: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,古时“荼”字是多音多义字,不专门表示茶。 “荼”,最早见于《诗经》。 《诗:经,邺风·谷风》中有“谁谓荼苦,其甘如荠”之句, “荼”是否指“茶”,后人推考说法不一。最早明确“荼”字包含有茶意义的是《尔雅》,晋朝学者郭璞在注释《尔雅,释木》中 槓,苦荼”时注明: ‘“树小如栀子,冬生(常绿的意思),叶可煮作羹饮。”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。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也说: “茶,苦茶也。”“荼”即今之“茶”字。
槚:是从木的古“茶”字,指茶树。
蔎:是古时四川西部对茶的俗语。
茗:是云南地区的“茶”之土音,约在东汉时期始用于茶,为茶的雅称。
荈:从草,是专指晚采的茶叶。
茶的名称是在唐代固定下来的,但是作为食用的历史却远远不止与此。除了中国人历来奉为权威的经典著作的春秋时期的《诗经》和秦汉时期的《尔雅》以外,还有大众耳口相传的神农说,六朝说,等等。
人们普遍认可的以茶做食用的鼻祖是神农氏。根据陆羽《茶经》的记载: 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。”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,有人认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,刚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,煮好的水,色微黄,喝入口中生津止渴、提神脑,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,判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,这是有关中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。